改革开放40年 | 杜钰洲:在改革路上与时代同行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锵尼玛新材料
- 来源:http://www.jsjfiber.com
- 发布时间:2018-06-2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这片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成就和变化汇聚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折射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今天,我们特邀中国纺织行业领导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继续改革,坚持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年 | 杜钰洲:在改革路上与时代同行
【概要描述】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这片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成就和变化汇聚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折射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今天,我们特邀中国纺织行业领导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继续改革,坚持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锵尼玛新材料
- 来源:http://www.jsjfiber.com
- 发布时间:2018-06-20
- 访问量:0
2018年
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
中国这片进行着全世界
“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系列成就和变化
汇聚起来就是磅礴的力量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折射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今天,我们特邀中国纺织行业领导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继续改革,坚持开放
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
杜钰洲
在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纺织工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走出长期囿于凭票供应的短缺困境,而且在上世纪末就一跃变成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如今正在加快建设纺织强国,迎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历史见证。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将贯穿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纺织工业将不断从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纺织工业的今天
新中国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这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曲折发展的30年。这30年,纺织工业经济建设过程是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30%,纺织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6.74%,而当时的纺织工业仅有500万锭处于30年代落后技术的棉纺加工能力,布的总产量还不到19亿米,全国人民过着缺衣少被的生活。发展纺织工业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涉及占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它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949 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选派钱之光同志任纺织工业部党组书记和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曾山同志任部长,但从未到任),领导全行业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以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高昂热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实现了纺织工业生产大幅增长;建成了一大批新兴纺织基地,改善了全国纺织战略布局;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及早地创建了纺织装备制造体系以及确立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这两大发展战略。终于在建国后三十年,基本建成了新中国的纺织工业体系,为纺织工业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到1978年,全国棉纺锭达到1561.9万锭,棉纱产量是1950年的5.45倍,布产量是1950年的4.38倍;化纤产量几乎是从无到有,发展到 28.5 万吨,丝织品产量增长了10.7 倍,毛织物产量增长了 17.2 倍,苎麻、亚麻织物产量增长了 50 倍,纺织机械制造从1949 年全国仅有 7 个修配厂,到 1978 年增加到 153 个,产值从 420 万元扩大到 8.27 亿元。在70年代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批准,为缓解纺织原料极其短缺的困境,决定引进技术兴建总产量可达35万吨的上海、辽阳、天津、四川等四大化纤厂(分别在80年代投产)。经过30年艰苦创业,1978 年全国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278.5 亿元,比 1952年增长 4.48 倍,人民缺衣少被的状况得到重大改善。同时,1978 年纤维制品出口创汇 24.31 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9.1%,有效缓解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全国进出口贸易持续逆差的压力。
新中国成立30年,取得了旧中国千百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成就来之不易,但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并非如当初人们所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重大挫折,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的时间不长,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9页)”从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起,“‘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36页)。”“一九六二年开始好起来,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结果一九六六年开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27页)”“‘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23页)”“我们从1957年以后,耽误了二十年,而这二十年又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非常可惜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6页)”这就使得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32页)”
纺织工业在这30年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胜利完成以后,从1957年开始到1966年,这十年中,经历三年经济困难,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以 3.65% 的速度负增长 ,1962年棉花产量还不到1955年的一半,布产量25.3亿米,只相当于1950年水平,大跃进过后,大批纺织企业关停。在中央采取正确方针后,到1965年,棉纱、棉布产量才恢复到 1959 年的水平。1966年布产量73.10亿米 ,这十年全国人均布产量从8.04米增加到9.80米,年均每人增长17.6公分。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全国布产量扩大到88.40亿米,增长20.93%,但人口同期增长25.72%,人均布产量减少了0.37米。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30页)后来又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页)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6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奇迹,中国的经济总量(名义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827122亿元,扩大了225倍,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55美元跃升至2017年超过8800美元,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276万吨跃升到2016年5420万吨,扩大了19.6倍,占世界比重从10%上升到53.4%,从不能满足对国内人民敞开供应的短缺产业,跃升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中国每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从2.9公斤(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8%)上升到20公斤(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纺织服装出口额从24.31 亿美元扩大到2017年的2745亿美元,扩大了127.4倍,2016年出口的服装总量相当于全世界人口每人4件;此外,中国纺织工业已从生活消费品生产扩展到产业用技术纺织品生产,从传统制造技术迈入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制造体系的时代,向世界纺织强国迈进。
实践充分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纺织工业的今天。不坚持改革开放,就没有纺织工业的未来。
二、摸着石头过河,引领纺织工业走上强国之路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胜于一打纲领。”(马克思:《致威·布拉克的信》)
“摸着石头过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象表述,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光辉思想。陈云在1980年12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在12月25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表示完全同意陈云的讲话,说:陈云同志的“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
40年改革历程,就是沿着“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重要指导方针,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一步一步逐步走来,每一步改革都伴随着更深一层地思想解放,更大胆地体制性突破。
(一)改革在农村起步,城市改革试验
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7.9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82%,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邓小平说:“这一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55页)”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个农民穷则思变,冒着被打成“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搞了分田到户联产承包的生死状,这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运动。在1978年底,中央制定了这个方针,几年功夫就见效了。农村改革成功给纺织工业带来三大重要影响。一是,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棉花产量以年均23.2% 的速度增长,1984年产量达625.8 万吨,是六七十年代最高年产量的2.44倍;二是,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土地,从此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力军;三是,农村发展商品生产。邓小平说:“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里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38页)打破了国营经济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纺织服装业成为乡镇工业十五大产业之一,其产值在“七五”末已达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30%。
在农村改革同时城市改革试验。一是,对外开放试验。邓小平同志说:“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邓小平文选》第三卷79页)”陆续兴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和确定14个开放城市。纺织工业在深圳组建华联纺织联合公司,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直接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补偿贸易的热潮风涌大地。1982年,由中信公司在日本发行100 亿日元债券,将其募集资金的80% 投资“仪征化纤”工程(占30% 股份),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开启了借外债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的先河。二是,国营企业简政放权试验。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采取“松绑”“放权让利”“投资拨改贷”“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利改税”等政策。
国务院在1983 年底宣布取消布票制度,市场完全放开。从此,中国告别了人民群众衣被供应短缺的历史。
(二)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982年党的十二大宣布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城市改革迈出石破天惊的第一步。首先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的禁区,认定社会主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二,突破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实行两权分离,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83页)“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91页)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继续突破,例如,推行厂长负责制、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国企可以发行股票上市、国有企业可依法破产、改革所有制结构,集体、个体经济、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大发展、宏观经济以间接管理为目标,对价格、财税、金融、计划以及流通体制等进行改革,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开辟了一批经济开放区。落实轻纺优先政策和促进纺织企业技术改造,以及纺织品外贸体制改革,批准成立一些工贸公司等。
1984~ 1992 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 27.23%,贸易顺差增长了 5.7 倍。中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比重从6.4% 上升到 10.2%;纺织促使全国扭转了从 1984 年以来贸易持续逆差的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1992年党的十四大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内容。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运遭到严重挫折。在我国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刻破解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造成改革迈不开步子的许多重大误区,如姓“资”还是姓“社”、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右”还是“左”等等,成为党的十四大之前新一轮思想解放。改革迈出新的一步,1994 年提出对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进行系统改革的方案。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在市场体系方面,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在社会保障方面迈出重大步子。
纺织工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许多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僵化体制下积累了沉重的包袱,连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1997 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决定,“用三年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并在1997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求纺织全行业 从 1998 年到 2000 年淘汰 1000 万落后棉纺锭,一批纺织国企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退出。中央动员各级政府制定并落实120 万纺织职工下岗再就业政策和有关纺织国企业战略调整的政策。到 2000 年终于完成了中央部署。纺织国企与 1997 年相比,户数减少了23%,销售额增长 44.59%,亏损企业数下降 1/3,增加值增长61.34%,全行业扭转连续 6 年亏损,转盈 69 亿元。全行业在2000 年出 口额已达 530.4 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 23.7%。
1979年~ 2000 年,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总共四次党代会,施行了第六、七、八、九个五年规划建设。纺织工业的改革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24.7%,纺织服装出口为占世界14.8%,已经建成世界纺织大国。改革使纺织工业资本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全国国有及年 销售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全部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下降到 24.67%,法人资本占 18.91%,私人资本占12.15%,港澳台资 本占 17.45%,外商资本占 12.00%。在服装行业中,国家资本只占7.98%。纺织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为迎接 21 世纪新的机遇、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纺织工业在 2000年底正式宣布,将在新世纪开启从世界纺织大国建成世界纺织强国新的征程。
(四)加入WTO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接轨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入到与全球化接轨的全新的阶段。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78页)因此,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一步。
加入WTO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一是,获得国际竞争平等权利,有利于维护我国合法权利,实现国际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打破体制束缚,纺织企业如鱼得水,真正成为国内外市场主体缩短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我国比较优势充分释放,2000年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中,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比重是62%;而在中国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的比重只占22.6%,2015年中国对美国、欧盟纺织服装出口额比2000 年提高8.46 倍,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14.8%上升到38%。
WTO需要中国,世界看好中国的开放政策,看好中国是世界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市场,看好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中国加入WTO后,大量资金、品牌商、技术和人才投向中国。国际投资获得巨额回报,中国获得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中外共赢。
与中国加入WTO同时,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世界接轨,撤销了工业行业政部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作为纺织行业自我服务与自律的社团法人,从站在全球化市场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在行业内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促进升级、开拓两个市场谋发展;对政府部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国际舞台运用国际话语权,协助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化解在中国入世初期由美欧等国掀起的中国纺织服装“威胁论”,参与多种国际性活动,组织大型国际论坛、宣传中国政策、促进贸易与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由中纺联贸促会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会从2000 年13.34 万平方米,到2016 年扩大到104.56 万平方米,参展商从543 户扩大到1.5 万余户,吸引世界各国大批采购商云集展会。
(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党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党中央作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决定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六)“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政府作用,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推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